隨著ESG和SDG逐漸受到重視,除了政府強化相關立法,社會大眾也以更嚴格的標準審視企業品牌形象,為了符合法規或是獲得消費者的青睞,有些公司試圖在不做出實際改變的情況下,將商品或是服務包裝得更「綠」,這樣的漂綠行為有日益複雜化的趨勢。
全球約10%的高收入人口,製造了近一半的碳排放量,中低收入的人口卻是主要的氣候受災戶。他們的歷史碳排放較少,卻更常因氣候災難失去生計、家園與親人。這樣的「氣候不平等」不只存在國與國之間,也在各國國內體現。
去年(2022)可謂多災多難的一年,不僅俄烏戰爭開打,許多國家還遭受世紀洪災、暴雪及熱浪襲擊,當國際間不斷接收科學家的警告:「這只是一個開始」,究竟各國的努力有沒有讓全球碳排放量下降一點?
“台灣的主要城市已快速跟上國際大城趨勢,首先通過氣候變遷調適法規,再以氣候行動計畫帶入相關措施……但在行動上,仍以傳統由上而下的思維看待氣候變遷議題,並未整合與社區相關的淨零策略。”
2022年9月,台灣政府提出第二份「國家自願檢視報告」,報告告訴我們,這5五年期間的SDGs整體指標的達成率為83%。在不少方面,仍有進步空間……
台灣以108課綱為重心的教育體制中,與氣候變遷相關的資訊散落在國小到高中各學年的學科,並沒有以氣候變遷和永續發展為軸心,系統性安排與各學科整合,可見尚待時間發展。而在等待的同時,體制外已有一些教學方法或資源,可以支援現場教育。
1872年,日本第一條鐵路(橫濱-新橋)開通,帶動日本明治維新的推進,讓日本發展成現代化國家,也改變了民眾的生活。150年後,在節能減碳成為主流的現在,鐵路系統也得面臨轉型。
貧困居民的住房往往缺乏修繕,風雨滲漏嚴重,難以保持室內恆溫。為了在嚴寒中保暖,居住者只能增加暖氣使用量,結果導致能源費用暴增。
國際能源署IEA的再生能源年度報告指出,未來6年(2022-27年)全球再生能源安裝量將大爆發,相當於之前21年累積的的裝置量!
近年來企業未達成其對外宣稱的氣候目標、不實產品廣告、資訊不透明等「漂綠」行為持續增加,也因此面臨越來越多的氣候訴訟。倫敦政經學院氣候訴訟教授謝茲爾(Joana Setzer)在媒體訪談中提醒各國企業:「在提出氣候承諾時,都應該想想自己是否能兌現。」這也意味著企業應將氣候訴訟風險納入投資與行動考量。
版權所有,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。
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:8020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