試想:若家住公司隔壁,想要的一切都能在巷口買到,又有誰願意大老遠開車出門呢?這正是一刻鐘城市縮小規畫尺度的重要性。但這也代表著,每位市民都是空間規劃者,政府也須由現行「政策宣導」為主的溝通模式轉向「公民審議」。比起「廣設自行車道」的老生常談,這些觀念差異,才是起源於革命色彩濃厚的巴黎,一刻鐘城市最核心的價值。
俄烏戰事延宕,全球通貨膨脹,油價、電價節節攀升,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與使用強度(每單位GDP的能源使用量),不但可以節能減碳,更能幫消費者看緊荷包。
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加劇,極端氣候變得更加嚴重 ,而氣溫高漲,讓受都市熱島效應影響的居民叫苦連天。城市面對酷熱天氣,紛紛採取不同應對之道,如東京建立起城市「風軌」、維也納透過水霧技術設立「清涼區」等,想方設法撐過越來越熱的夏天。
英國青年氣候倡議者瑪哥林(Jamie Margolin)在《紐約時報》的投書說道: 「對抗氣候變遷,勢必要同時對抗社會結構性壓迫。」
說到深受氣候變遷衝擊的國家,孟加拉一直是「榜上有名」,然而有一種聲音也逐漸浮現:「氣候變遷不是危機,而是能夠化危機為轉機的發展機會,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。」這不只是一種說法,而是實踐中的作法,特別是在極度仰賴國際奧援的孟加拉。
小水力系統可以說是社區凝聚力的展現,帶動居民對地區性水域、發電、減少碳足跡等當責(accountability)的環境意識。…..但我們仍不免思索,小水力能否與生態保護並進?
倘若地球持續暖化,既有捕撈作法一成不變,在最壞情況下,全球將有60%的漁業資源面臨威脅,包括我們在內。
因應全球對碳價的管制,特別是歐盟即將啟動的碳邊境調整機制(俗稱碳關稅),台灣將於《氣候變遷因應法》草案,以『碳費先行』,並逐步朝向『碳稅或排放交易』的碳定價模式。然而,修法過程中充斥著企業『缺綠電、缺碳權』的聲音,質疑『碳費』僅為增加政府收入而不具備成本效益,希望政府改採『排放交易』並建立『碳權交易市場』,以回應企業龐大的碳權需求。 然而,這樣的呼籲到底是否與國際淨零趨勢一致,或只是企業淨零漂綠的包裝?本文就以最新的世界銀行《2022年度碳定價趨勢與現況報告》,針對『產業新缺——第七缺:碳權』進行綠色查核。
隨著台灣淨零碳排的藍圖逐漸成形,使用更多綠能發電便成為必然的趨勢。身為海島國家,環繞台灣的海洋成了充滿潛力的資源,但是,台灣的「藍海」策略準備好了嗎?
葡萄一旦過熟、甜度過高就釀不出高品質的酒,所以酒莊必須在有限時間內花大量的人力採收葡萄。「波爾多的葡萄酒生長期越來越短,跟30年前相比,大約提早了20天收成。」氣候變遷下,法國酒農如何調適春季霜凍與乾旱頻傳的噩夢?
版權所有,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。
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:56086